一体化电导率仪测量溶液电导率的原理主要基于电磁感应现象,以下是其详细的测量原理和工作过程:
一、基本测量原理
1、电导率与电阻率的关系
电导率(σ)是溶液传导电流能力的一个度量标准,它与电阻率(ρ)呈倒数关系,即σ=1/ρ。电阻率的定义为导体两端的电压(U)与其通过的电流(I)的比值,即ρ=U/I。所以,电导率的计算公式为σ=I/U。
对于均匀截面的导体(在电导率仪的测量情境下,可类比考虑溶液),其电阻R与长度(L)、截面积(A)以及电阻率有关,根据公式R=ρ×(L/A)可知,当电阻率一定时,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成正比,与截面积成反比。
2、电极法测量原理
电极结构与电场分布:一体化电导率仪通常采用两个平行的电极,它们浸入待测溶液中。当在两个电极之间施加一个交流电压时,会在电极之间形成一个电场。溶液中的离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定向移动,正离子向负极移动,负离子向正极移动,从而形成电流。
测量电流与电导率的关系:根据前面提到的电导率定义,在已知电极间距(类似于导体的长度L)、电极面积(类似于导体的截面积A)以及施加电压(U)的情况下,通过测量流过电极之间的电流(I),就可以利用公式σ=I/U计算出溶液的电导率。
二、具体工作过程
1、电极激励与信号产生
一体化电导率仪内部的电子电路会产生一个交流电源,这个电源连接到两个电极上,作为激励信号。交流电源的频率通常是固定的,一般在数百赫兹到数兆赫兹之间。选择交流电源是为了避免电极表面发生电解反应,因为直流电源可能会导致电极表面的化学反应,影响测量的准确性。
2、电流测量与信号转换
当交流电压施加到电极上后,溶液中的离子开始移动,形成电流。仪器内部的电流检测电路会测量流过电极之间的电流大小。这个电流信号通常是一个很小的模拟信号,需要经过放大和转换处理。
信号放大是通过前置放大器实现的,它将微弱的电流信号放大到一个可以识别和处理的范围。然后,通过模数转换器将放大后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,以便后续的处理和显示。
3、温度补偿与计算
由于溶液的电导率与温度密切相关,一般来说,温度升高,溶液的电导率也会增加。为了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,一体化电导率仪通常会配备温度传感器,用于测量溶液的温度。
根据不同溶液的温度特性,仪器内部存储有相应的温度补偿算法。在测量过程中,温度传感器测得的溶液温度会被送到微处理器中,微处理器按照预设的温度补偿公式对测量得到的电导率值进行修正,从而得到校正到标准温度(通常是25℃)下的电导率值。 |